一、國內建筑垃圾數量持續增長
我國建筑垃圾排放高峰期已到來,建筑垃圾的總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北京市2005年建筑垃圾排放量達3600萬噸,平均每日排放量達10萬噸。上海市2005年建筑垃圾排放量達2350萬噸。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基本建設量更大的*,占年整體建設量的50%。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建筑垃圾正在日益增加,而且其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大量建筑垃圾中,廢棄混凝土約占33%左右。經估算,3003年我國的廢棄混凝土的數量已經達到1.8億噸;相對于生活垃圾,我國的建筑垃圾尤其是廢舊的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沒有引起很大的重視,絕大部分未經任何處理便被運到郊外露天堆放或填埋;這種處理方式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費,垃圾清運等建設經費。同時,清運和堆放過程中的遺撒和粉塵,灰沙等飛揚造成環境污染。
二、建筑垃圾再生處理的必要性
(1)建筑垃圾再生處理是處理日益增長的建筑垃圾的迫切需要。
(2)建筑垃圾再生處理是改善城市環境衛生條件、保護古城風貌、提高旅游環境質量的需要。
(3)建筑垃圾再生處理是節約用地,保護土地和環境資源的需要。
綜上所述,利用廢舊混凝土再生利用技術能更大限度地實現城市建筑垃圾的無害化和資源化,符合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2006~2010)規劃中關于發展循環經濟的宗旨,符合加強工業和建筑業廢舊物的管理和綜合利用的方向,符合《節約能源法》規定。它有利于保護地域的生態環境、生活環境,避免二次污染;促進了良好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的形成。
三、各國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率及應用情況
目前各國建筑垃圾中的廢舊混凝土回收利用率不同,發達*的利用率較高,發展中*利用率較低或沒有利用。
日本是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較好的*,1990年、1993年和1995年廢棄混凝土的利用率到達48%、67%和65%;1995年的65%中,20%用于道路配料,80%作為填方。
新加坡1996~1998年統計資料顯示,每年生產約30-104t建筑垃圾,其中約63%回收利用。
中國香港地區2000年的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率為80%。臺灣地區預計2005年廢棄混凝土利用率達到50%,2009年爭去達到90%以上。
日本由于國土面積小,資源相對匱乏。因此,十分重視將廢棄混凝土作為可再生資源而重新開發利用。日本對再生混凝土的吸水性、強度、配合比、收縮、耐凍性等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
根據密執安州的兩條用再生混凝土鋪筑的公路進行了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干縮性能的實驗研究,實驗表明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干縮率大于天然骨料混凝土。
在德國,再生混凝土主要用于公路路面。德國的一條雙層混凝土公路采用了再生混凝土,該混凝土路面總厚度26cm,底層混凝土19cm采用再生混凝土,面層7cm,采用天然骨料配置的混凝土。
韓國利福姆系統裝修公司成功開發了從廢棄混凝土中分離水泥的技術。在700℃的高溫下對水泥進行熱處理,并添加特殊物質,生產出了再生水泥。
四、國內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及應用范圍
(1)地面硬化系列:1、廣場磚 2、人行道磚 3、馬路沿磚 4、植草磚 5、小區磚 6、各種色彩的樓道、樓梯磚(可仿玉、大理石、花岡巖等產品)。
(2)墻體系列:1、實心磚 2、空心磚 3、砌塊4、大型墻體(可面著色彩磚)系列。
(3)作為再生骨料生產再生骨料混凝土:將廢棄混凝土塊經破碎、清洗、分級后,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再生骨料,利用再生骨料(recycled aggregate)作為部分或全部骨料配制的混凝土被稱為再生骨料混凝土(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簡稱再生混凝土 。
(4)路用預制構件:鋪道平石、道沿石,井圈等。
(5)公路工程:公路設計的一項基本原則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努力降低工程造價。而建筑廢渣,具備其它建材得優點:數量大、成本低、質量好,是公路工程難得的水穩定性好的建筑材料。是理想的強度高、穩定性好的建路材料。因此,建筑廢渣的主要應用對象,應該是公路、城市街道、廣場建設、機場跑道工程等的結構層,穩定層等。
(6)鐵路工程:建筑廢渣可以應用在鐵路的路基、軟弱土路基處理,粉土路基,粘土路基,淤泥路基,過水路基等等方面,可以用做改善路基加固土。
(7)建筑工程的地基與基礎工程:建筑廢渣可用于建筑工程地基與基礎的穩定土基礎,粒料改善土基礎,回填土基礎,地基換填處理,樓地面墊層等。
返回頂部